緣起

在文化藝術的生產活動中,管理向來有著既隱晦又至關重要的功能性角色。藝術管理職能歷史已久,但成為職涯專業卻是近代才有的發展。隨著藝文環境演變,因應藝文產業的需求,大學雖勉力以課程、學科甚至獨立系所發展藝術管理教育。從做為藝術科系學生的職涯降落傘,直至被認可為一門專業和研究領域,在台灣已有二十餘年的耕耘。即便如此,實務界對藝術管理教育在學用上仍有更高的期許,在學術發展上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
藝術管理在觀念性的建構上咸認是從歐美的藝文機構管理而來。但實務上卻因為地區政治、文化、社會與教育環境不同,在不同國家形成了不同的特殊體制環境。處於特定區域的藝文工作者與機構面對著不同的環境,憑藉著不同的自我期待,也必須因應出多樣的外部生存策略和管理邏輯。這當中既是生態學的適者生存環境決定論,更有人與組織在策略性選擇上的作為。因此藝術管理的論題除了是工具(instrumental)的發展,處方(prescriptive)的檢視,也應該有常模(normative)的知識建構。更者,則是這三者之間的連動探索。對於這些論題的探索應不僅止學術活動,而是整個領域勞動參與者的社會責任,更亟需跨域的真誠交陪。

台灣藝術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(TIMAC)的辦理期望常態性的建立一個產學研對話的機制,在中程可以透過國內學校和藝文機構的合作,對接成為國際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討會的平台。承辦藝術文化管理知識交流的國際盛會如AIMAC(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Conference)、ICCPR(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)等活動。提升台灣在國際藝文界的可見度。這是中山大學做為研究型大學在社會責任上的實踐,更特別的,是在既是精緻藝術瘠地又是常民文化沃土的南台灣。

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| 07 5252 000 #3381 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